• 節卡機器人沖刺“協作機器人第一股”,擬募資7.5億元擴大十倍產能
    來源:界面新聞作者:李彪2023-05-11 11:54

    機器人公司正在加快發展步伐。

    5月9日,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節卡機器人”)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擬募資7.5億元,國泰君安任保薦人。

    節卡機器人上市前共完成6輪融資,總融資額超14億元。按照最后的一輪融資計算,公司引入軟銀愿景基金二期、沙特阿美風投基金、淡馬錫聯合領投D輪融資10億元人民幣,當時投前估值已經達到35億元。

    IPO以前,公司股權結構分散,單個股東持股比例均未超過20%,無單一控股股東。前五大股東為節卡實業、磐信上海、上海交睿、方廣投資持股、軟銀愿景基金,各自持股比例為19.50%、11.29%、10.53%、9%、7.97%。創始人李明洋直接持有節卡機器人5.98%股份,通過與節卡實業、上海交睿、節卡未來管理、節卡企業管理及節卡巨力的一致行動關系間接控制35.65%的表決權,合計擁有41.63%表決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節卡機器人成立于2014年,主攻工業場景使用的協作機器人,主營業務包括機器人整機產品的生產研發、集成設備及自動化產線,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精密零部件等多個領域,跨國汽車供應商進和集團、中國中車、立訊精密、東山精密近年來都是公司排名前五的大客戶。

    招股書披露,2020至2022年,節卡機器人營收分別為4828萬元、1.76億元、2.81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41.16%;虧損在同步收窄并轉向小幅盈利,2020年、2021年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2.4億元、723萬元,2022年扭虧為盈達到573萬元,扣除非經常損益后為4.4萬元。

    事實上,公司在2022年增長顯著放緩,之所以能扭虧為盈是受匯率波動影響。上半年,節卡機器人引入淡馬錫、軟銀愿景基金等外資股東,對方以美元出資,使得公司賬面存在較大金額的外幣,當年匯兌收益達到3525萬元。剔除此部分后,公司2022年凈虧2992萬元,同比前一年擴大超過3倍。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節卡機器人仍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3571萬元。2020至2022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4239萬元、-3559萬元及-1.04億元,常年處于凈流出狀態。

    持續虧損主要因為節卡機器人仍處于開拓市場、新品研發的早期階段,前期在銷售、研發環節做了大量投入。2020至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801萬元、2685萬元及4751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7.31%、15.27%及16.92%;銷售費用為2005萬元、4996萬元、8624萬元。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相比,前者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精密零件加工等重工業生產的成熟流水線,強調設計剛度,即做到抵抗外力作用不變形,以保證自動化流程精準無誤。協作機器人則更多地強調人機協作,追求輕量化、柔性。因此協作機器人除了能夠應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外,還可應用于商業、醫療、教育等消費服務領域。

    根據咨詢架構MIR睿工業統計的數據,2021年國內協作機器人下游應用行業主要為 3C 電子(占比約 37%)、 機械加工(占比約 20%)、汽車零部件(占比約 13%)等。協作機器人在醫療健康、教育、餐飲等非工業場景的出貨量增長顯著,相較于2020年分別增長 312.7%、102.6%和145.5%。

    但從整體來看,協作機器人作為工業機器人新近產生的分支,規模相對有限。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2017年,全球協作機器人的總銷量只有1萬臺,2021年攀升至3.9萬臺。從2017年到2021年,協作機器人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7%,占工業機器人的比例由2.7%升至7.5%。

    新興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該領域的頭部公司是來自丹麥的優傲機器人(Universal Robots)。優傲于2008年首先推出可實現量產應用的六軸協作機器人,2015年被美國自動化巨頭泰瑞達以2.65億美元現金收購,產能與銷量自此開始連年飆升,至2020年全球累銷量達到5萬臺,2021年的營業收入創紀錄地達到3.26億美元,同比增長41%。

    節卡機器人則從2016年開始探索轉型協作機器人,2017成功推出首款產品,2018年獲得第一批客戶訂單。節卡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整機產量為2871臺,銷量為2267臺,占全球市場的6%;2022年則為4563臺與3579臺,產銷率整體保持在78%左右。公司稱自身產銷率整體處于較低水平,是因為處于擴張階段,需要推出多品類的新機型來滿足客戶需求。

    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短缺目前正成為備受重視的全球議題。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的分析,從終端客戶使用成本來看,2021年協作機器人單位時間成本僅約 6.59元/小時,人工成本則升至37.88元/小時,已接近前者的6倍。隨著協作機器人生產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未來勞動力老齡化導致的人工成本繼續上漲,二者單位成本差將會持續擴大,推動協作機器人的需求市場進一步打開,預計2023年全球協作機器人銷量將達8萬臺,市場規模將接近120億元。

    中國目前已經是協作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國。根據IFR的數據,2021年國內市場銷量約占全球總銷量的四成。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強化自身的機器人生產大國的角色,《“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正式提出研發協作機器人、自適應機器人等新型智能制造裝備,全面提升本土廠商的制造能力。根據GGII的統計,2021年協作機器人國產品牌率大幅增長至 78.98%,相比前一年度提升9.58%。

    一直堅持“以銷定產+安全庫存”模式的節卡機器人正計劃加速擴大產能。

    2022年,節卡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年產能為5000臺,產能利用率為91%,前兩年的年產能利用率為72%、87%。根據募資規劃,節卡機器人將調配4.2億元用于年產5萬臺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剩余的3.06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4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屆時產能預計擴大10倍。公司對此表示,如果下游市場增長或市場開拓未及預期,新增產能存在不能被及時消化的風險。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