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 漁民“上岸”記
    來源:國際金融報作者:吳斯潔2023-03-16 17:25

    2020年1月1日,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2021年1月1日,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點水域全面實行十年禁捕制度。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啟動后,世代靠打漁為生的漁民轉產轉業情況如何?長江流域生態恢復情況如何?近日,記者再次走訪長江“雙腎”之一鄱陽湖地區,實地探訪“退捕”之后的漁村。

    船長:從捕撈者到守護者

    南磯山,是鄱陽湖西南近岸尖湖域中兩座小島的合稱。從江西省南昌市市區驅車60余公里,一小時內即可到達南磯山。距離雖近,但之于鬧市,南磯山猶如密境。

    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保護區”)位于南磯鄉境內,面積3.33萬公頃,地廣人稀。進入保護區的過程充滿儀式感,入口處豎著各式巨大的標語牌,提醒大家“保護區內禁止盜獵”,更有一輛警車和一臺感應式喇叭,當行人或車輛經過,喇叭就會開始播放“鄱陽湖湖區水域已實行十年禁漁期……”。

    道路兩邊時不時飛起成群大雁。用望遠鏡看向遠方,草叢之間盡是候鳥的腦袋在移動,數量之多,十分壯觀。

    保護區內有兩座管理站——南山管理站和磯山管理站。在南山管理站,記者見到了船長(化名),他有著漁民專屬的黝黑膚色,微胖的身形,因為他總讓大家喊他“船長”,很多認識他的人甚至都不記得他的真名。

    和島上其他居民一樣,船長也生長在打漁世家,兒時便隨父輩進鄱陽湖打漁。2013年,28歲的船長改行當起了保護區巡護員,實現了從捕撈者到守護者的轉型。不夸張地說,船長的這次轉型實際上是一個漁民家族的轉折。

    但船長當時的想法卻十分簡單,他在村里看到招聘巡護員的廣告,“覺得好玩,決定試試”。十余人參加了這場招聘,集體培訓三天后,又迎來一場考試,船長誤打誤撞考了第一名。此后,他正式加入巡護員隊伍。

    當年,長江流域施行的是季節性禁漁?!?月20日至6月20日是休漁期,本想著在允許捕撈的季節打漁,在休漁期當巡護員?!贝L說。

    雖然巡護員的收入遠不如打漁多,但這是極有樂趣的工作。進入保護區管理站,在生態領域專家的帶領下,十年間,船長已對保護區內大部分動植物的習性有了一定了解。

    “我們主要工作是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候鳥棲息地等,阻止人為損壞濕地,阻止一切和保護相違背的事情。同時,還承擔一些宣教、科普工作,包括引導游客正確觀鳥等?!贝L介紹道。

    保護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風景秀美,大片的苦草、野荸薺等,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v觀全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是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之一。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數以萬計的候鳥聚集于此,不乏東方白鸛、黑鸛、白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初春的鄱陽湖寒風瑟瑟,船長正領著新一批參加科普活動的孩子觀察候鳥。去年新加入兩位“90后”巡護員為管理站添入新活力。

    “離開鄱陽湖”

    無論是船長,還是其他漁民,誰也沒想到“十年禁漁”來得如此之快。

    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磯山從2020年1月1日起就開始啟動全面禁捕。漁民轉產轉業、外出謀生,島上常駐人口斷崖式減少。

    “現在島上狗都比人多?!贝L開玩笑說,“小孩送去縣城讀書,年輕人外出打工,稍微年長的出去只能賣苦力。留在這里的基本就是走不動的老人。加上各個單位的工作人員,整個島上常駐人口可能不到400人?!?/p>

    事實上,相比當起巡護員的船長,更多漁民的轉業過程更為坎坷。2019年十年禁漁的準備工作開啟后,隨著捕撈證、漁船、捕魚工具被相關部門回收后,漁民們陸續謀劃改行。最初,南磯山很多漁民就地取材,以自家樓房一樓為場地,做起了“農家樂”餐飲生意。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加之鄱陽湖區餐飲業季節性過強,大家很快就發現這條路行不通。

    2020年4月,記者在保護區村莊里還看到很多開張的飯店,家家戶戶都忙著張羅生意。但到了2023年,記者再次來到相同的地方,道路兩邊的飯店和民宿都已關門,有些房屋里甚至沒有居住痕跡,大門緊鎖,鐵鎖上罩著塑料瓶,應該是為了防止生銹。

    船長告訴記者,“對于世代打漁為生的漁民來說,從未想過有一天要出去工作。除了打漁,他們也沒有其他技能,四五十歲的現在出去找工作也只能是賣苦力?!?/p>

    記者了解到,在資源富足的時期,漁民的收入很高。每年只在豐水期工作兩三個月,一般可以賺20萬元左右,勤奮點或許還能賺到30萬元。

    “小龍蝦賣得特別好,最高的時候賣到過13塊元一斤,我們捕的小龍蝦都賣給江浙和廣東一帶,他們收購價格比南昌高?!币晃辉浀臐O民告訴記者。

    不捕魚的九到十個月間,他們選擇隨心所欲地過著沒有規劃的生活,打打牌,喝喝酒。雖說打漁也需要冒風險,但賺錢仍屬相對容易。用當地一位村民的話說,“只要勤勞,出門就有錢賺?!?/p>

    或許因為過慣了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轉業后大多很難適應工廠里的管理?!拔矣X得,我們去大城市打工,最難適應的就是規章制度太多,要受束縛?!贝L告訴記者。

    在采訪過程中,船長時不時會說起南磯山的故事,諸如過去漁民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起爭執、兒時打漁時看到的“江豬”(江豚);又如,每到漲水季,管理站辦公室都會被淹,他們總會提前將一樓的辦公用品搬到二樓,待水退去,又會在會議室被淹過的墻面上畫上一條最高水位線……在島外人聽來,每個故事都十分有趣。

    但當記者問起船長“對孩子有什么期望”時,他卻只說了一句話:“離開鄱陽湖?!?/p>

    生態和漁民齊出困

    這些年的鄱陽湖格外不平靜,禁漁、轉業、干旱、建閘……特別是“十年禁漁”后,世代以打漁為生的家族似乎突然間失去了謀生途徑,“老天賞飯吃”的賺錢方式再也行不通,從謀生角度、心理適應角度都是一個很艱難的轉變。

    船長希望后代一定要“離開鄱陽湖”,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轉折時代漁民的覺醒。

    雖然在鼎盛時期,漁民賺錢確實很多,但靠天吃飯的年月終會過去,無論多么不適應全面禁漁,無論多么懷念那些年無拘束的捕魚生活,但漁民們都明白,靠天吃飯終究不是可靠的謀生之路,何況長江里的魚已經越捕越少,轉業是遲早的選擇,主動選擇總比被迫離開要好。

    記者了解到,其實早在十年前,南磯鄉的居民主要是以四五十歲以上的漁民、居民為主,從事天然捕撈、承包管理子湖泊。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大多在外省市或者新建縣務工,孩子在縣城或南昌市上學。盡管名下還有捕撈證,但這一代人實際上已放棄了漁業謀生。而這張捕撈證的存在感,幾乎僅僅體現在退捕時,按照補償標準領取補償補貼。在走訪過程中,記者幾乎沒有發現“90后”漁民。

    南磯山濕地生態保護,是復旦發展研究院智庫研究員李琴的科研起點,“南磯島是鄱陽湖中的兩個湖中島,十年前,南磯鄉還是個非常傳統的湖中漁業鄉,生態旅游方面幾乎是空白,僅有一條水泥路通往南山島,路況條件較差”。

    “南磯鄉位于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居民主要以湖泊漁業資源為生計來源,因此保護生態和社區發展如何共贏,也是當地一直在探索的路徑?!崩钋倩貞浀?,“過去十年,魚越來越少,所以,南磯山的漁民退出,從長遠來說,也是擺脫了困境?!?/p>

    “在國家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后,南磯鄉的漁民全部‘洗腳上岸’另謀出路,退捕漁民完成轉產轉業,過去的傳統漁業生產和捕撈,以及對湖泊濕地資源的傳統利用模式已都不存在了。絕大多數退捕漁民在新建縣或南昌市買房,打零工或靈活就業、企業工作或自主創業,極少部分退捕漁民繼續留在南磯鄉從事公益崗位工作,成為保護區的協助巡護員,或者從昔日‘捕魚人’變身鄱陽湖的‘護漁員’?!?/p>

    而處于長三角的江蘇省和上海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長江流域江蘇段的重點水域有近4.2萬退捕漁民,長江河口的上海市退捕漁民近兩百人。這些漁民的轉產就業,同樣為保護一江碧水作出了貢獻。

    “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保護區的力度空前,無論是自然保護區事業和體制機制改革,還是發展方式的綠色轉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崩钋俑袊@。

    據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數據,截至2022年末,中央和地方累計落實補償補助資金269.98億元,16萬多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需求的退捕漁民轉產就業,22萬多名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4萬多名退捕漁民領取養老金。

    特別是長江江豚數量有所回升,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其中,長江干流約595頭、鄱陽湖約492頭、洞庭湖約162頭。與2017年1012頭相比,5年數量增加23.42%,年均增長率為4.3%。魚類種類和資源量逐步提升。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魚類193種,比2020年的168種增加了25種。

    作為長江流域系統性保護與治理的重要實踐措施之一,十年禁漁還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也應是動態調整的。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反映“魚多了”“要開捕”,但李琴認為,這都是不夠科學的。

    “目前水生生物資源恢復的成效是初步的,還沒有開展全流域的科學評估,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的結果還沒達到較好的等級。長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干擾不同,各地的恢復情況、恢復進展都不相同。長江干流、大型湖泊、小支流、庫區等不同水域,局部自然條件也不同,魚類物種也不同,恢復條件差異很大?!崩钋僬f

    大咖說

    陳家寬:長江生態系統健康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礎

    現今仍堅守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很多是從事生態保護相關的工作,巡護員、生態學者、鳥類攝影師……他們比任何人都熟悉湖區的魚類,也了解候鳥的習性,同時也都熟知一個名字:陳家寬。

    陳家寬曾任國家環??偩謬壹壸匀槐Wo區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同時也是生態領域的專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高級顧問,在他的調研和推動下,南磯濕地自然保護區從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并更名為“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陳家寬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南磯山自然保護區內擁有全國大陸內獨特的、大型的河口一湖泊界面生態系統和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這是它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自然特征?!?/p>

    陳家寬現雖已年過七旬,仍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工作奔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長江流域因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土地礦產等資源,才具備文明起源與發展必需的條件”。

    “十年禁漁,23.1萬漁民退捕上岸,是為了保護長江水域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時也是為了幫助漁民走出‘越捕越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标惣覍捳J為,鄱陽湖為長江中下游特別是長三角地區提供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水資源保障,南磯山的生態保護工作在長江流域有著典型意義。

    (文中圖片視頻均由記者 吳斯潔 拍攝剪輯)

    責任編輯: 高蕊琦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