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冊制下,3月13日主板迎來首批11家IPO上會企業。其中,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召開5次審議會議,分別對5家主板IPO企業進行審核;深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召開2次審議會議,每次對3家主板IPO企業進行審核,總共6家。審核結果為全部獲得通過。
11家首發企業全部過會
全面注冊制實施首批過會的11家主板公司中,絕大多數來自傳統制造行業。
根據交易所官網披露,滬市主板5家已獲受理的公司中,常青科技、江鹽集團均屬于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柏誠股份為建筑行業公司,中信金屬、中重科技分別為批發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公司。深市主板的6家公司則分別來自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
3月13日首批過會的11家獲受理企業首發預計募資規模合計約為175.98億元。滬市主板受理企業中,中信金屬的募資規模最高,為40億元。深市主板受理企業中,陜能股份的募資規模最高,為60億元。
作為主板推行注冊制后首批IPO申報企業,上述11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和業務規模普遍較大。以首發募資金額最高的兩家公司為例,2020年2022年上半年,中信金屬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69.42億元、1128.16億元、623.7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38億元、18.23億元、15.76億元。
中信金屬主要從事金屬及礦產品的貿易業務,是全國領先的金屬及礦產品貿易商,經營的貿易品種主要包括鐵礦石、鋼材等黑色金屬產品,鈮、銅、鋁等有色金屬產品以及其他貿易產品。公司的鐵礦石年貿易量超5000萬噸,常年位居國內貿易商前列。
在資源獲取方面,中信金屬與力拓、必和必拓、英美資源、淡水河谷等世界知名礦山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銷售渠道建設方面,中信金屬基本實現了對國內各大主要港口的業務布局,建立了以寶武集團、河鋼集團、山鋼集團為代表的大中型鋼鐵企業客戶群,形成了堅實的客戶基礎。
2020年2022年上半年,陜能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7.09億元、154.77億元、96.04億元,凈利潤為7.44億元、4.04億元、12.9億元。
陜能股份是以電力和煤炭生產為主業的大型能源類企業,是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的第一批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雙百企業”。陜能股份主營業務為火力發電、煤炭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電力、熱力和煤炭。
陜能股份是陜西省煤炭資源電力轉化的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公司擁有電力裝機總規模為1118萬千瓦。其中,在役電力裝機規模為918萬千瓦,在建電力裝機規模為200萬千瓦。參與陜西省內電力市場的在役電力裝機規模586萬千瓦,在陜西省屬企業中位列第一。
審核節奏加快
一日之內,滬深交易所頻繁召開7場上市委會議,是在之前注冊制審核下少見的。這意味著全面注冊制改革下,擬主板上市企業審議會議正式拉開序幕。
據了解,自2月20日以來,主板在審企業開啟轟轟烈烈的平移工作。從年3月4日起,滬深交易所開始接收主板新申報企業提交的相關申請。根據銜接安排,主板在審企業未在2月20日至3月3日內申報的,視為新申報企業。
對于這些存量平移企業,滬深交易所將基于主板首發在審企業在證監會的審核順序和已有審核成果,按照注冊制審核程序和規則,開展審核工作。
根據交易所對主板首發在審企業的相關安排,對于證監會審核過程中已通過初審會但尚未經發審委審核通過的,交易所將依據證監會的受理順序和審核成果接續審核,在初審會意見落實后安排審核會議和上市委員會會議審議。
對于證監會已反饋意見但尚未召開初審會的,交易所根據證監會的受理順序和審核成果,繼續推進發行上市審核工作。對于證監會已受理但尚未出具反饋意見的,交易所自全面實行注冊制主要規則發布之日起10個工作日后的20個工作日內發出首輪問詢。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參考科創板及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經驗,相較核準制,注冊制發行的效率、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均大幅提升,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周期有望加快,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將進一步暢通。業內人士認為,若上述企業本周能獲取注冊批文,則最快4月就能在滬深主板掛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