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底神器?2022年單只最高收益62%,中國ETF正經歷一輪爆發!頭部、尾部產品業績相差128%,2023如何布局?
    來源:新財富作者:何倬2023-03-03 20:30

    ETF已從沉寂走向爆發,2019年至今,其發行規模達6106億元,是2004-2018年的1.75倍,2022年份額勁增41%。

    其中,股票型ETF中的規模ETF、行業ETF、主題ETF規模增速亮眼。業績方面,規模指數ETF更為穩健,但在熊市中抗跌能力欠佳,而行業指數ETF、主題指數ETF通過布局行業、主題,有博取高收益的機會,但業績風險也更大。

    近兩年增長最快的跨境ETF,由于60%以上的投資市場在香港,其通過全球化資產配置,實現風險分散的優勢并未發揮,2022年正收益產品占比僅2%,成為最難獲取正收益的ETF產品。

    面對業績分化和產品豐富化的ETF,可按四個標準挑選:明確投資目標,匹配自身風險偏好;ETF規模;ETF費率;ETF跟蹤誤差。

    來源:新財富(ID:newfortune)

    作者:何倬

    2023年,A股市場在復蘇預期中開啟升勢,各路資金紛紛布局,被稱作“抄底神器”的ETF也成為配置重點。

    事實上,近年ETF已呈爆發式增長之勢。

    2022年,在上證指數下跌15%的背景下,普通股票型基金份額僅小幅增長1.5%,而ETF基金份額卻勁增41%,股票型ETF基金份額更是增長48%,其吸金能力在逆風中尤為明顯,甚至出現產品越跌、投資者越買的現象。

    與此同時,ETF往往被各類聰明資金作為“逆向操作”的投資工具,因此,其動向備受關注,不同類型的ETF基金份額變化,可以反映資金的流向和偏好。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12日,ETF增加了對貨幣資產的配置,貨幣型ETF基金份額增加106億份;對債券、商品的配置變化不大;減少了對股票的配置,股票型ETF、跨境ETF份額合計減少141億份,資金流出最多??梢?,在經歷了2022年A股調整后,ETF對股市布局仍較為謹慎。

    進一步觀察股票ETF可以發現,借道ETF的資金對A股整體指數型機會相對悲觀,但在積極布局行業和主題機會。跟蹤股市整體走勢的規模指數ETF基金份額減少160億份,資金流出前三的指數為創業板50、滬深300、中證1000;而跟蹤科創50的ETF基金,份額增加23.7億份,資金流入最多。

    與之對應,關注行業、主題機會的行業指數ETF與主題指數ETF基金份額增加超百億。其中,資金流入前三的行業指數為國證芯片、中證全指半導體、中證全指房地產,資金流出前三的中證銀行、醫療器械、300醫藥;資金流入前三的主題指數為中證酒、軍工龍頭、中證軍工,資金流出前三的為中證醫療、SEEE碳中和、5G通信。

    綜合來看,當前ETF對以芯片、半導體為主的科創以及軍工主題更為偏愛,對醫療、醫藥較為謹慎。近日,ChatGPT爆火下,科技股的走強也是其中背景。

    面對不同類型的ETF,投資者該如何抓住投資機會?獨具魅力的ETF產品,后續又將如何發展?

    01、全球ETF年均增速超20%,

    中國ETF正在經歷一輪爆發

    從2002年首批指數基金誕生到現在,指數化投資在中國已經走過20個年頭。作為指數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ETF正在經歷一輪爆發。

    2019至2022年,國內ETF資產規模由5773億元增長至16201億元,增幅達181%,ETF產品數量由198只增長至763只,增幅達286%(圖1)。其間新成立的ETF達595只,發行規模為6106億元,分別是2004-2018年總量的2.92倍、1.75倍(圖2)。

    圖1:2004至2022年ETF資產規模及數量變化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圖2:2004至2022年ETF成立情況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從全球看,ETF的發展勢頭也很強勁?!渡虾WC券交易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掛牌交易的ETF達到8576只,資產總規模超過10.27萬億美元,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近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2.49%(圖3)。

    圖3:全球ETF市場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Wind,ETFGI

    ETF具有哪些優勢,使得資金不斷流入?國內ETF為何迎來了爆發?

    ETF全稱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基金份額可變的指數基金,相比普通指數基金只能在場外進行申購、贖回,ETF可以像股票一樣實時買賣。其通過選取一籃子股票,以擬合某一指數為目標。ETF的低費率、分散化投資,使其長期收益可觀、風險較低,從機構到普通投資者,都可以將其作為配置工具(圖4)。因此,ETF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

    圖4:股票型ETF特點

    數據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ETF作為舶來物,在國內經歷了漫長的適應期,并在2019年后加速擴容。

    2004年12月30日,國內首只ETF基金——華夏上證50 ETF(510050)正式募集成立,這一年也成為國內ETF發展元年。彼時,投資者并不了解其風險和運作模式,ETF發展緩慢。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A股96%的股票下跌,平均跌幅56%,投資者“談股色變”。與此對應,ETF分散風險、交易便捷、費用低廉等優勢凸顯,投資者開始加大對ETF的投入。在此之后,債券、商品、貨幣、跨境ETF空白也均已補齊。

    2019年以來,證監會開始優化公募基金產品發行注冊機制,包含股票ETF在內的四大常規產品發行審批進入快速通道,基金注冊和發行節奏提速顯著,權益市場結構性牛市行情開啟,行業、主題機會增加,借助ETF布局市場的需求增加,ETF迎來爆發。

    2022年,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大力推進權益類基金發展,支持成熟指數型產品做大做強,加快推動ETF產品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權益類基金占比。ETF擴容仍在繼續。

    02、規模指數ETF:熊市抗跌性較差,中小盤、科創指數配置需求增加

    根據跟蹤資產類別的不同,ETF分為股票型ETF、債券型ETF、商品型ETF、貨幣型ETF、跨境ETF。其中,國內ETF以股票型ETF為主,截至2023年2月12日,股票型ETF資產規模占比達67%,這與全球分布一致。

    股票型ETF既有指數基金的簡單透明,還兼具了股票的交易和流通特性,交易便捷,能幫助投資者抓住盤中上漲的機會。

    按照跟蹤指數標的不同,股票型ETF又可劃分為規模指數ETF、行業指數ETF、主題指數ETF、策略指數ETF、風格指數ETF。這五類ETF在跟蹤指數、規模分布、收益風險特征上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前三者的資產凈值合計占股票型ETF的99%,而后兩者中有業績記錄的較少,因此,投資人不妨重點了解前三者。

    規模指數ETF,也稱寬基指數,其所代表的規模指數反映了A股市場不同規模特征股票的整體表現,比如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等ETF。中國發行的第一只ETF——華夏上證50 ETF即為規模指數ETF,以跟蹤上證50指數為目標。

    2004至2022年,規模指數ETF的資產規模由54億元增長至5772億元,且近5年增長尤為明顯,在2018、2019、2021、2022年分別突破2000億、3000億、4000億、5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4至2017年,規模指數ETF資產規模緩慢增長,但占股票型ETF比重維持在80%以上,主體地位明顯。2018年起,該比重不斷下降至2022年的53%(圖5)。

    圖5:規模指數ETF資產規模及占股票型ETF比重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其原因在于,規模指數ETF反映的是大盤、中小盤、創業板等市場的整體行情,單只股票的權重偏低,投資目標更為廣泛,風險更低。而跟蹤某一行業、主題的行業指數ETF、主題指數ETF,分類更細,更考驗投資者的擇時以及基本面判斷能力,挑選難度更大,風險也更大。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寬基指數更為友好,在ETF發展初期,相關基金更易接受,其擴張也更為迅速。而隨著其他類型ETF的豐富以及投資者對ETF了解不斷加深,寬基指數ETF占比下降。

    規模指數ETF跟蹤的指數也更為豐富,從最初的以跟蹤上證50指數、深證100等超大盤指數為主,而后轉變為跟蹤滬深300、中證500等大盤、中盤指數。

    截至2023年2月12日,規模指數ETF跟蹤的指數達34只,較為多樣,覆蓋較多細分市場。其中,滬深300仍為最主要的跟蹤指數,相關ETF資產規模達1638億元,在規模指數ETF中的占比為28%。

    值得注意的是,跟蹤科創50、中證1000、創業板指、科創創業50、創業板50的規模指數ETF資產規模也躋身前十,可見,市場對中小盤指數、科創指數配置需求在增加(圖6)。

    圖6:規模指數ETF跟蹤指數明細及資產規模(億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2月12日)

    其原因在于,近年來,中國乃至全球均面臨制造業升級轉型的長期挑戰,國家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小巨人”純度較高的中證1000指數、科創主題為主的科創板指數受到市場關注。

    觀察2019至2022年主要指數成份股的營收增長情況,中證500、創業板指、中證1000、科創50指數等中小盤指數表現更為亮眼,尤其是2020至2022年,科創50指數覆蓋的企業營收增長率分別為17%、30%、31%,增速保持前二(圖7)。由于科技屬性強,成長空間大,“專精特新”含量高,國家政策傾斜性強,中證1000、科創指數中長線配置價值凸顯。

    圖7:主要指數近年營業收入增長率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2022年數據為2022年三季報營收增長)

    從產品規???,目前規模指數ETF產品有163只,資產規模均值為35億元,具體而言,5億元以下的占比為49%,將近一半,100億元以上的占比為7%,可見,5億元以上可以算較大規模了(圖8)。其中,規模最大的產品為滬深300 ETF(510300),達775億元,規模最小的產品為興業中證500 ETF(510570),僅933萬元,首尾差異較大(表1)。

    圖8:規模指數ETF資產規模分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2月12日)

    收益風險方面,規模指數ETF在熊市中難以取得正收益,但下跌幅度與股市整體相差不大。

    比如,2018至2022年,A股經歷了牛熊轉換,對比規模指數ETF在不同行情下的業績可以發現,2018年上證指數下跌25%、深證成指下跌34%,寬基指數ETF業績均值為-28%、最高回報-16%、最低回報-38%;2022年上證指數下跌15%、深證成指下跌26%,其業績均值為-22%、最高回報-7%、最低回報-32%。

    2019至2021年,A股三年牛市中,規模指數ETF業績均值分別為38%、38%、6%。2019年,規模指數ETF最高、最低回報分別為57%、25%。2020年最高、最低回報分別為89%、20%。2021年最高、最低回報分別為25%、-9%。

    可見,該類ETF在牛市中整體收益較好,但向上博取高收益空間有限。2018至2022年,其業績極差范圍為22%至69%,相對較?。▓D9)。

    圖9:規模指數ETF業績特征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截至2023年2月12日,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前十的寬基指數ETF均為2022年成立,且多跟蹤科創指數、中小盤指數。創50 ETF(159681)、創業50 ETF(159682)都跟蹤創業板50指數,成立僅2個月,收益率分別達70%、68%,排名前二(表2)。

    03、行業指數ETF:向上博取收益能力更強,加大半導體、基建工程等配置

    行業指數ETF跟蹤某一行業股票的整體漲跌,能高效準確地追蹤行業的整體表現,實現寬基ETF不能實現的一些投資目標,比如,方便地投資自己看好的特定行業板塊、捕捉階段性交易機會、運用行業輪動策略緊跟熱點等等。與投資個股相比,行業指數ETF可以分散個股投資風險,更為有效地分享該行業的整體收益。

    相比寬基指數ETF,行業指數ETF在國內誕生較晚。第一只產品是2011年國泰基金成立的國泰上證180金融ETF(510230),跟蹤上證180金融股指數。

    2011至2022年,行業指數ETF資產規模由11億元增長至1883億元,且2019年之后增長提速,2020年,其資產規模同比增長2.4倍,占股票型ETF的比重也由8%提高到17%(圖10)。

    圖10:行業指數ETF資產規模及占股票型ETF比重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縱觀其跟蹤標的,已由2019年提速前的金融及房地產、醫藥生物、消費、信息、能源、材料等6個行業,拓展至半導體、基建工程等15個行業,布局新興行業更為積極,例如半導體ETF從無到有,并在2022年行業ETF資產規模排名中,躍升為第二名,達335.9億元。

    截至2023年2月12日,行業指數ETF跟蹤的指數達36個。覆蓋范圍更廣的行業ETF,便于投資者利用ETF捕捉更多行業機會。

    從規模分布來看,行業指數ETF的資產規模均值為28億元,最大規模297億元,是國泰基金2016年成立的證券ETF(512880),最小規模3170萬元(表3)。百億以上產品數量占比9%,5億以下產品占比近一半,為其主要構成,其次是10至50億元產品,占比23%(圖11)。

    圖11:行業指數ETF資產規模分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2月12日)

    從跟蹤行業看,跟蹤證券公司的行業ETF資產規模最大,達到658億元,其次是跟蹤國證芯片行業的ETF,其規模達257億元(圖12)。

    圖12:行業指數ETF跟蹤的指數明細及資產規模(億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2月12日)

    收益風險方面,在股市下跌的2018年、2022年,行業指數ETF的業績均值分別為-24%、-17%,均為負值,但高于規模指數ETF的回報。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行業指數ETF最高回報17%,為正收益,即其中部分產品在熊市也能取得較好收益,體現了行業指數ETF通過精準布局行業機會,具有抗風險的作用。

    2019至2021年的股市上漲中,行業指數ETF最高回報分別為74%、95%、50%,均高于規模指數ETF,體現其具有更強的向上博取收益的能力。2018至2022年,行業指數ETF業績極值范圍為26%至105%,空間大于寬基指數ETF??梢?,行業指數ETF業績差異更大,最大虧損的風險也更大(圖13)。

    圖13:行業指數ETF業績特征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截至2023年2月12日,業績回報前十的行業指數ETF年化收益率差異較大,排名前二的半導體龍頭ETF(159665)、消費ETF龍頭(560680)年化收益率分別為87%、70%,且均為2022年成立,業績優勢明顯,其余ETF收益率多在20%及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必選消費ETF(512600)、消費30ETF(510630)、消費ETF(159928)成立近10年,年化收益率近20%,長期投資收益可觀(表4)。

    04、主題指數ETF:跟蹤標的最豐富,業績分化也最大

    主題指數ETF以跟蹤特定主題為主,覆蓋該主題對應的上下游上市公司,常見投資主題有環保、醫療、傳媒等。作為規模指數ETF和行業指數ETF的有力補充,主題指數ETF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且交易成本低廉的、可以捕捉熱點投資主題的交易工具。

    2006年,華泰柏瑞基金成立了國內首只主題指數ETF——華泰柏瑞紅利ETF(510880),以跟蹤反映上海證券市場現金股息率高、分紅穩定的股票整體收益狀況。

    2006至2022年,主題指數ETF資產規模由27億元增長至3061億元,并在2018年后加速,其占股票型ETF的資產比重由最低的4%上升至28%(圖14)。

    圖14:主題指數ETF資產規模及占股票型ETF比重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2018年,國內主題指數ETF僅36只,跟蹤主題24個,央國企主題ETF資產凈值即占83%。經過3年增長后,2022年主題指數ETF達350只,跟蹤主題92個,分布也更為均勻。目前,其跟蹤的主題更達到175個,豐富程度遠高于其他ETF。

    這是因為,主題投資可以跟隨市場風向而設定主題。主題投資靠政策或事件催化驅動行情,在短期能呈現較強爆發力,更側重時效性,輪動性也更強,這使其在2019至2021年的結構性行情中備受追捧。

    將主題進一步劃分,可以看到,大科技、新能源、大健康、企業、消費、產業政策、區域經濟等主題ETF受到追捧,其資產凈值分別為514億元、432億元、390億元、276億元、265億元、200億元、88億元,合計占主題ETF資產凈值的71%。

    各主題ETF的擴張,往往緊扣經濟熱點、產業趨勢、市場行情: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經濟再次進入需求乏力、亟需科技創新突圍的階段,國內開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專精特新”“科創”“數字經濟”等大科技主題受追捧;可持續發展政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催生了“雙碳主題”“新能源”“能源革命”;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下的“央國企”主題,以及最新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下的“中字頭”主題;分享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紅利,挖掘區域經濟投資機會,成渝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相關地區主題ETF涌現等等。主題ETF既滿足了投資者的個性化需求,也適度引導資金流向,支持了新經濟的發展。

    截至2023年2月12日,主題指數ETF所跟蹤主題資產規模排名前五的主題為中證醫療、光伏產業、中證軍工、紅利指數、中華半導體芯片(圖15)。

    圖15:主題指數ETF跟蹤主題規模前二十明細(億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2月12日)

    從規模分布看,主題指數ETF產品的資產規模普遍較小,最大為174億元,最小為828萬元,均值9億元,而寬基指數ETF、行業指數ETF產品的資產規模均值分別為35億元、28億元(表5)。同時,資產規模5億元以下主題指數ETF產品數量占70%,這一比例高出寬基指數ETF、行業指數ETF超20個百分比(圖16)。

    圖16:主題指數ETF資產規模分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2月12日)

    收益與風險方面,主題指數ETF收益也和股市大勢一致,在2018年、2022年市場下跌中,其業績均值為-26%、-23%,但2022年最高業績回報達12%??梢?,主題指數ETF與行業指數ETF一樣,可以通過精準布局主題機會,在熊市中抗風險。在2019至2021年的市場上漲中,主題指數ETF產品的業績均值分別為37%、37%、8%,均為正值。

    值得注意的是,主題指數ETF產品業績極差在29%至128%之間,業績差異較規模指數ETF、行業指數ETF更大。該類產品業績分化更大,既有博取更高收益的機會,也面臨更大的下跌風險(圖17)。

    圖17:主題指數ETF業績特征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截至2023年2月12日,業績回報前十的主題指數ETF均為2019年后成立,以近兩年火熱的數字經濟、科創、新能源主題為主(表6)。

    05、跨境ETF:規模增幅第一,但風險分散優勢還未發揮

    除了ETF主體——股票型ETF外,近年規模增幅最大的跨境ETF也同樣值得關注。

    2020至2022年,跨境ETF基金份額分別同比增長62%、382%、129%,漲幅在各類ETF中居首位,增長勢頭強勁(圖18)。

    圖18:近3年各類型ETF份額同比增長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跨境ETF,以境外資本市場證券構成的境外市場指數為跟蹤標的。由于具有無需開通海外賬戶即可投資海外資產、交易機制更靈活等優勢,在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跨境ETF自2012年誕生至今,快速發展,目前已有79只產品,基金份額在各類ETF中占比提升至近兩成。

    跨境ETF在歐美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全球共有超過4500只ETF分別在51個交易所上市,其規模約占ETF總規模的40%,在歐洲的規模比重更是達到60%左右,香港市場的該比重約為50%,在新加坡則達到80%。相比之下,國內跨境ETF還存在較大成長空間。

    通過全球化資產配置,實現風險分散,是跨境ETF的最大優勢,而從業績看,國內跨境ETF并未發揮風險分散的作用。在2022年的A股下跌中,跨境ETF收益率均值為-14%,有業績記錄的52只產品中,僅博時基金管理的教育ETF(513360)取得14%的正收益,正收益產品占比僅2%,成為各資產類別ETF中最難獲取正收益的產品。

    這主要源于,國內跨境ETF的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香港,數量占比超六成,其次是全球市場,占比26.3%。投資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的跨境ETF分別占比6.3%、3.8%、1.3%、1.3%(圖19)。由于港股與A股關聯性較強,2022年A股下行時,國內跨境ETF業績表現也欠佳。

    圖19:國內跨境ETF投資區域分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不過,跨境ETF在規模擴張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境外投資市場。在相繼開拓了中國香港、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后,境內首只可投韓國股票的ETF——華泰柏瑞中韓半導體ETF(513310)于2022年12月22日在上交所重磅上市,不僅填補了此前中國公募基金系統性投資韓國市場的空白,同時為場內投資者豐富資產配置、低位布局半導體龍頭提供了更多選擇。

    截至2023年2月12日,業績回報前十的跨境ETF年化收益率范圍為10%-30%,相比股票型ETF,跨境ETF高收益優勢不明顯。收益率第一的中韓半導體ETF(513310)成立僅3個月,前十中納指ETF(513100)、納指ETF(159941)成立近十年,均跟蹤美國市場(表7)。

    06、挑選ETF四大標準:偏好、費率、規模、跟蹤誤差

    一方面,不管是跨境ETF,還是規模、行業、主題等股票型ETF的細分項,ETF跟蹤的指數越來越全面化和細分化,增加了挑選難度,且其業績差異、規模差異也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ETF在擴張的同時,行業出清也在加速。根據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若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則該基金將按照約定程序進行清算并終止,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由于ETF的先發優勢較明顯,容易出現強者恒強的現象,“迷你”ETF面臨清算風險。Wind數據顯示,2020至2022年,ETF清算數量分別為12只、19只、29只,相比2015至2019年明顯加速,投資的ETF被清算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圖20)。

    圖20:歷年ETF清算情況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因此,如何挑選ETF也顯得更為重要。

    ETF的挑選標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明確投資目標,匹配自身風險偏好;ETF費率;ETF規模;ETF跟蹤誤差。

    首先,各類ETF跟蹤的標的不同,使其風險收益特征不同,匹配自身風險偏好顯得尤為重要。

    以2022年各類型ETF的業績為例,貨幣型ETF、債券型ETF收益率均值為正,分別是1.7%、0.4%,貨幣型ETF業績差為0.8%,債券型ETF業績差為14.5%,且兩類ETF正收益產品占比分別為100%、75%。

    相比之下,商品型ETF業績表現最佳,收益率均值為11.9%,這主要得益于商品相比其他各大類資產的優異表現,但其業績差為57.6%。

    股票型ETF、跨境ETF受2022年股市下跌影響,業績表現欠佳。股票型ETF收益率均值-21.7%,在各類型ETF中墊底,業績差為60.7%,正收益產品占比2.2%??缇矱TF收益率均值為-13.8%,業績差為41.8%,正收益產品占比2%,成為各類ETF產品中最難獲取正收益的ETF類型(圖21)。

    圖21:2022年各類型ETF的業績回報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可見,債券型ETF、貨幣型ETF較為穩健,股票型ETF、商品型ETF、跨境ETF有機會獲取更高收益,但業績波動和分化程度也更高。

    具體到股票型ETF的細分類別,其中的規模指數ETF業績更為穩健,但在熊市中抗跌能力欠佳,而行業指數ETF、主題指數ETF通過布局行業、主題,有博取高收益的機會,也可在熊市中取得正收益,但業績分化也更大,風險性更大。

    其次,挑選ETF要考察費率。ETF采用被動投資方式,相比主動管理基金,其優勢在于管理費用低,而不在超額收益。

    以股票型ETF為例,對比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其管理費均值為0.44%,托管費均值為0.09%,兩項費用合計較這兩類基金優惠近1.2%(圖22)。因此,費率對被動投資的最終收益影響較為顯著。

    圖22:股票型ETF與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費率對比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股票型ETF中,剔除具有主觀管理性質的增強ETF后,管理費率范圍為0.15%至0.6%,有77.4%的產品管理費率為0.5%。其托管費率在0.05%至0.2%之間,托管費率為0.1%的產品居多,占比81.3%。管理費率加托管費率的范圍為0.2%-0.73%,兩者費率合計為0.6%的產品占76.7%,排名第一。因此,可以以0.5%的管理費率、0.1%的托管費率,或者兩項費率合計0.6%,作為判斷ETF費率是否過高的標準。

    再者,挑選ETF要注重規模。規模反映了市場的認可度,規模越大的產品,說明投資者認可度越高,流動性更強,因規模過低而被清算的風險也更小。

    統計ETF規模數據可以發現,各類型ETF規模分化較為嚴重。貨幣型ETF規模均值為373億元,最大規模為1623億元,均在各類ETF中最大,百億以上貨幣型ETF占比66.7%。因此,挑選貨幣型ETF時,可以對規模提出更高要求,百億以上較好。

    股票型ETF、跨境ETF、債券型ETF的規模均值分別為18億元、24億元、31億元,前兩者規模分化更大。股票型ETF中,5億元以上的產品占比不足一半,近三成規模在1億元以下。5億元以上的跨境ETF占比37.5%,1億元以下的占比31.2%。5億元的股票型ETF、跨境ETF已經算較大規模了。債券型ETF僅17只,規模分化也相對較小,10億以上的占比58.8%,94.1%的產品規模在5億元以上,也可以將5億元作為規模挑選標準。

    商品型ETF僅19只,規模均值為12億元,資金主要集中在黃金ETF(518880)、黃金ETF基金(159937)、黃金ETF(159934)等3只產品,規模分別為97億元、64億元、33億元。其他商品型ETF產品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下,1億元以下產品占比42.1%。因此,挑選商品型ETF時,可以適當放低對規模要求(圖23)。

    圖23:各類型ETF規模數據(億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挑選ETF的第四個指標,是跟蹤誤差。ETF的目標是與跟蹤指數同步,交易成本及管理效率等因素可能導致追蹤產生誤差,從而影響跟蹤的準確性和業績回報。

    股票型ETF跟蹤誤差集中在四個水平:6.5%、4%、3%、2%。6.5%為最高跟蹤誤差,均來自增強型ETF,加入一定主觀判斷的ETF跟蹤誤差難免更大。跟蹤誤差為4%、3%的股票型ETF產品占比分別為4.6%、1.1%,絕大部分股票型ETF產品跟蹤誤差為2%,占比92.2%(圖24)。

    圖24:股票型ETF跟蹤誤差分布

    數據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

    ETF的加速發展,為機構、個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參與不同資產、不同市場的機會。同時,近十年,管理ETF資產凈值前十名的基金公司規模占比由2012年的95%下降至2022年的79%,行業集中度雖仍然較高,但已在下降,說明行業格局未完全定,還處于跑馬圈地階段,競爭激烈。未來,ETF的發展格局及投資價值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 高蕊琦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